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簡介著生杜鵑


一提到杜鵑,八九不離十的印象幾乎脫離不了那路邊常見的平戶杜鵑。沒錯,杜鵑裡幾乎少有平戶杜鵑這樣強健的品種,可以隨便亂種卻還開的一堆堆的。但是這裡要提到的,是另一群來自西太平洋赤道地區,一群杜鵑屬成員中神祕的一支。

杜鵑屬是一個龐大且引人注目的一群,自從大航海時代,昂貴的香料植物產地被發現後,那些致富後的歐洲貴族們便開始把心思放在找尋更多美麗且不可思議的觀賞植物,而被那些被派遣去蒐集植物的植物列人中,東方的杜鵑一直都是在WISH LIST 中不可少的名單。為此,不少人為了找尋那些長在極為險惡環境,或是蠻族所控制的地區的杜鵑而喪失了生命。這些壯烈的故事都可以在西方的園藝史或是相關書籍中見到。回頭看看那些被發現的杜鵑所棲息的環境,即使在交通便捷的今日,想到達那些地區,幾乎還是”極為困難”,我們實在無法理解,在那個遙遠的年代裡這些植物探險家是如何辦到的。

話題回到杜鵑。這屬目前有近1000種,絕大多數都產在喜馬拉雅山東部至雲南、緬甸的橫段山脈中,這裡產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原種。1000種中,有300多種是那種長的像玉山杜鵑一般,葉面是革質葉且不具鱗片跟細毛的種類;有500多種是葉片表面具有鱗片保護的種類,這邊要說的著生杜鵑便是屬於這個族群。500多種之中,著生杜鵑便佔了300多種,其他剩下的種類才是我們常見那些葉面有毛的杜鵑。而這類有毛的杜鵑中,落葉的部分種類被稱為躑躅。

著生杜鵑的被發現事實上是極具戲劇性的。一如其表親,無鱗片杜鵑一般,在大航海時代被發現的著生杜鵑,事實上僅僅只有數種分布在已是大英帝國領土下的馬來半島跟北婆羅洲產的少數幾種(注意是個位數)。因為當時那些植物獵人所能到達的區域僅僅限於帝國能控制的沿海地區及部分內陸都市,其他被獵人頭部落控制的山區才是杜鵑分佈的重要區域。另一方面,再加上一段很長的時間,著生杜鵑這節的植物都未曾有再新增加或是被發現,這跟中國的近代史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由西方國家到達中國內陸散佈福音的傳教士探尋到中國內地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杜鵑種源,一下子,一堆不怕死的植物探險家前仆後繼的去發掘新的夢想,於是杜鵑屬的成員名單在這個時刻快速的膨脹,吸引著全球園藝者的目光。但是,著生杜鵑品種的名單卻還是那寥寥幾種,沒有新的進展。雖然在英國本土的維奇農園,利用其蒐集之豐富的著生杜鵑種源進行雜交及選拔,育出了幾種相當至今依然不朽之優良品種,但是這些種類在當時並沒有馬上受到熱烈的歡迎。主要是因為來自雲南的無鱗片杜鵑宛如一股無法抵抗的旋風,吸引走大部分原本著生杜鵑的愛好者。
在當時,尚未有新產地之新種著生杜鵑被發現時,同時那些巨大花朵的無鱗片杜鵑的魅力確實是無人可以抵抗的(事實上我喜歡著生杜鵑,90%的原因是我也很喜歡無鱗片杜鵑,但是,無鱗片杜鵑所要求的氣候環境條件卻是不允許的)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無鱗片杜鵑都是來自印滇藏緬的高寒之地,耐寒力極強,而且當時的英帝國面臨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英帝國國力與財政日漸凋零,許多盛極一時的有錢財閥紛紛倒閉,在溫帶的英國要維持溫室冬季龐大的加溫用燃油開銷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紛紛改植耐寒力強之無鱗片杜鵑。
隨後而來的第一次歐陸之戰,整個歐洲世界幾乎為之改觀,曾經誇耀於世界的英國溫室園藝(就是那種你或許在電影中見過,在華麗複雜的鑄鐵溫室裡種滿奇花異卉,能於其中品茶聊天的光景)幾乎為之覆滅,許多珍貴之溫室園藝植物也因此為之失傳(這些消失的人類文明之遺產並不只有杜鵑,其他如豬籠草、蘭科植物及球根海棠都是)諸多的原因也讓著生杜鵑在栽培史上劃下休止符。幸好在歐戰前,一些致富的美國人開始繼續構築這文化,所以今日我們還得以有幸看到這些古老的園藝植物。但是這些著生杜鵑到達美國之後依然沒受到重視,大家栽培杜鵑的重點依然還是無鱗片杜鵑。著生杜鵑的未來似乎一片黑暗。

但是,事情出現轉機……………
新增說明文字


  1950年代,德國人Sleumer博士,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50年代,這位德國籍的植物學研究者,在遠至新幾內亞的旅途中,發現了許多尚未曾見過的奇珍異卉,其中就包括多數的著生杜鵑。之後Sleumer博士深深的未知吸引,多次的往來於西太平洋諸島,今天著生杜鵑的登錄的原種已經約有300種,其中單是產於新幾內亞的就超過230種;由0公尺的海平面至4500公尺的雪線之下,都發現有著生杜鵑的分佈,而且外觀上有著強烈的巨大差異,有幾公分高的伏地性種,也有高大如巨木般的原種。
  二次大戰終戰後,這些奇特的原種都開始被加入育種的行列。這麼多神秘的原種可供選擇,這麼多華麗的原種可供排列組合進行育種,因此,許多園藝學者認為著生杜鵑將是下個世紀(就是現在!!)的花卉主角。
OK,拉哩拉雜的說了一堆。現在簡單的說一下著生杜鵑的生育情形。和絕大多數長在北半球的其他親戚比較起來,著生杜鵑有著截然不同的生育狀態。一般北半球的杜鵑屬都是在春季開花(或是初夏),然後緊接著成長,而在夏季因為高溫,開始進入花芽分化並進入睡眠狀態,再經過冬季的花芽分化,如此不斷的循環。常見的西洋(比利實)杜鵑,雖然可以幾乎四季常開,但是他還是遵循這模式,只是它們不是一次將所有的花芽一次開盡,而是慢慢的開,所以你會覺得他四季在開。但是著生杜鵑來自永無四季的赤道(絕大多數的原種都分布在赤道南北緯10度之內,所以他們養成了不需外在日照及溫度的變化,只要氣候適宜、植株在枝條成熟後便開始綻放,所以經常整年開花。


我們往往會有個迷思,雖說”著生杜鵑”有著”著生”兩字,但是實際上並不是絕對像著生蘭一般的生長模式。當初會以此命名,完全是因為其中唯一分佈到台灣的成員是黃花著生杜鵑。若是以植物的生理及生態來說,著生杜鵑並不適宜著生環境,因為它的外型及生理都跟他在其他北半球的成員一樣,並沒有許多為了”著生”而為自己在樹上生活而有很大的 改變。”著生”的意義實在是因為要獲取足夠的生長所需的日照,所以他們才上樹。他將種子變成有著長長的硬毛,好讓種子在成熟後可以靠著風飛翔到樹枝上,除此之外他並無其他為了”著生”而演化的構造,在他的莖節上也沒有任何儲水組織,完全是靠赤道氣候下恆定的降雨及局部地區所擁有高溼度環境。著生杜鵑中,有許多原種會有著生與地生兩種生長環境皆有的情形,也有些種類僅僅只有地生,或是僅僅只有著生的狀況。但是,要注意的是,即使所謂地生,也絕不是長在那種所謂”泥土”那樣的介質上,而是長在宛如腐植質的一些自然堆積物上,所以其排水依然是相當好。

所以著生杜鵑要是上了樹栽培,還是必須靠樹上的苔蘚保持根部的溼度,且需要有恆定的水源供應,不然還是會死亡,這點是不得不注意。但是既然一直提到”著生”,所以各位要知道他的介質必須排水很好。
著生杜鵑所生育的氣候,仍然如同北半球的其他成員一般,絕大多數的著生杜鵑多是分佈在高海拔的地區.(2000M以上),只有少部分是產在低海拔區域。但是即使分佈在高海拔地區,仍然只受限於雪線之下,所以著生杜鵑在會結凍的氣候下一定凍死。照理來說,這種熱帶高地的植物是不適宜在台灣這種夏季高溫,冬天卻不溫暖的氣候下生長,但是自從人們開始將低地種與高地種相互雜交後,育出許多季比較耐冷,夏季也不怕熱的園藝種,所以我們可以栽培不錯。

粗淺的說一下栽培方法。著生杜鵑要用瓦盆種,能用本省那種易碎的低溫陶盆是最好,不然用大陸進口的中高溫陶盆也行(這種比較容易買)。買那種高溫燒成的義大利盆是下下策,因為這種盆子密度高,透氣相對的比較差,雖然不易破、也較美觀,但是這是當你找不到時才用的替代品。當然若是你都找不到,蛇木盆跟那種省產的素燒蘭盆(就是邊緣兩側有挖洞的)也可以,但是因為那洞很大,所以得在放介質前先找個可以把所有洞都覆蓋住的紗網才行。至於盆子大小,必須跟種植蘭花一樣,不要一開始便用大盆種

雖然很多原種在野外也長在地上,但是那介質卻不是土,往往多是岩盤或是落葉枯枝等之腐植質。世界上沒有萬能的介質,因地制宜才是最重要的。A地調出來的介質不一定適合B地。依據我多年的觀察,50%的3號蛇木屑+50%的粗粒珍珠石效果不錯,如果手邊有最細的樹皮也可以拿來替換蛇木屑。同理,如果有細蘭石,那也可以替換珍珠石。在高緯度的國家常常在介質中添入泥碳土,不過我覺得這樣的調配在夏季時易爛根,所以不建議。容易腐敗的椰殼及水苔也不適合加入混合介質中。若是覺得介質乾得太快,是可以在表面覆蓋水苔保溼,但薄薄一層即可,不要太厚。

著生杜鵑澆水方式跟拖鞋蘭類似,就是在介質完全乾燥前就要澆水。如果可以長期維持或是延長那種澆過水又還沒乾燥前的介質溼度,那是最理想的(這點跟非洲堇極為類似)。因為我想很多人初次接觸這種植物,或許會摸不著頭緒,所以我提出一些常見相關與類似的共同生活者供各位參考,這樣會比較容易掌握他們的生長習性。拖鞋蘭、豬籠草、雙心皮草或是口紅花,這些在東南亞的雨林中都跟著生杜鵑是好鄰居,如果您有栽植這些植物的經驗,你將會容易了解如何管理著生杜鵑的栽植。

著生杜鵑因為有付生的習性,所以也適宜作為水石盆栽的素材,或是吊盆的材料。想必,未來著生杜鵑真的會如同那些園藝學者所說,是這新世紀將大放異采的園藝植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